3月20日,广东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动员暨农业文化遗产专题培训班在东莞盛大开班,来自省内21个城市农业农村部门的有关分管领导齐聚于此,参加培训学习。这一举措,无疑是对东莞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利用工作上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广东着力保护传承岭南农耕文化
今年,《农业农村部落实中央一号文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组织农耕文化资源调查,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实施‘农遗良品’优选培育计划”。在2025年农业农村部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十项重点工作中,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农耕文化展示传播、加强优秀农耕文化作品创作这三项工作都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
岭南地区农业历史源远流长,地域特色十分鲜明,是中华农耕文明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专业性较强,目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广东仅仅处于“落地生根”的阶段,尚未达到“遍地生花”的程度。与浙江等先进省份相比,广东无论是在遗产数量、机制建设,还是资源挖掘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为了对标先进、加速破局,今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继续将岭南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纳入重点工作范畴,扎实推进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准确掌握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的基本情况、分布状况以及濒危程度,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传承工作筑牢基础。
当前,正值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期。在东莞举办此次培训班,一方面是因为东莞在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便于全省兄弟城市共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东莞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此次邀请的授课老师均是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通过培训交流,有助于挖掘出更多具有岭南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
东莞传统农业产业焕发新活力
作为世界制造名城,东莞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极为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东莞深入挖掘荔枝农业文化遗产各方面的价值,以创建国家级岭南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契机,出台了一系列荔枝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打响了荔枝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
其中,东莞荔枝种植尤为注重技术的继承创新和新品种的培育。选育出的荔枝新品种占全国新选品种的六分之一,全市优质荔枝占比超85%,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1月,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1月,更是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全国知名的荔枝产区,东莞高位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东莞编纂了《东莞荔枝》专著,使得莞荔品牌愈发响亮。东莞从过去的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成为在全省挑大梁的经济大市,同时,也走出了一条工业和农业并存、都市和田园互映、居民和农民共荣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东莞始终坚守农业传统,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使得荔枝、香蕉、莞香等传统农业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当前,东莞正积极利用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以及“高端荔枝出东莞”的金字招牌,努力将小荔枝打造成为富民兴村的“幸福果”“致富果”,这些经验做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示范推广价值。
专家声音
华南农业大学赵飞:突出岭南特色项目,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工具、是抓手、是理念,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才是目的。当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竞争异常激烈,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3月20日,在广东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动员暨农业文化遗产专题培训班上,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课题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赵飞现场开讲“我省重要农遗申报的若干注意事项”。
“‘农遗’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粹,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赵飞分享了历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与认定情况。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每年的批准比例有所不同,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且申报赛道“车满为患”,竞争相当激烈。
那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赵飞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材料的学术质量,遗产主导要素的选定要少一些考虑“特产”“非遗”“文物”,多一些考虑“传统农业系统”,内容要着重展示出“地方性”的农耕智慧和乡土文化。二是要突出具有岭南特色的项目,广东农耕文化开放包容,既有古南越遗传,又深受中原文化哺育和外来文化影响。这些“岭南特色”往往是申报的“加分项”。
当然,申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非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唯一路径。赵飞特别提醒,当前可以在农耕文化资源的普查、科普与活化利用等方面多做一些文章、多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