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穗深城际列车一路向南,当列车驶出洪梅站几分钟后,那些习惯留意窗外景色的人在今年会有新发现——在一片灰白的钢筋水泥之间,多了一抹金黄与碧绿。
东江的洪屋涡水道呈S形蜿蜒流淌,与随之起伏的十里碧道相互环绕,拥抱着近900亩的稻田以及一处布局错落有致的公园湖泊小景。这里便是即将开放的金色水乡稻田公园一期。
7月,愈发强烈的阳光将连片的稻米染成金黄,白鹭在翻涌的热浪与稻香之间飞过,地面上展现出一幅与世界工厂截然不同的田园画卷。从小在这儿生活的莫达全知道,曾经陪伴洪屋涡村多年的禾花雀和白鸽鱼,又重新回到了田野和滩涂之中。
夜幕降临,碧道热闹起来。衣着朴素的村民拉来音响,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对着稻田和来往运动的人尽情歌唱。这些画面被村民拍成抖音短视频,村干部刷到后,顺手点个关注和赞,然后看看评论区里村民的声音。
曾经,这里的景象几乎完全相反:窝棚四处散落、耕地破碎不堪,在小江畔戏水、享受田间野趣的生活,逐渐只留在洪屋涡村民的记忆里……
洪屋涡村的绿色家底是如何被唤醒的呢?超3000亩的田地里还能衍生出多少附加值?走进金色水乡稻田公园,你会发现:这里有一条世界工厂的新“稻”路。
连片:阵痛和新生
2020年除夕那天,金色水乡稻田公园一期的922亩土地连片改造正式表决通过。洪梅镇人大代表、洪屋涡村党委书记莫达全对这一天印象深刻,“年前,冬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和其他人大代表冒着雨在洪屋涡村里挨家挨户上门,与村民沟通连片改造事宜,不断向村民解释项目情况。”
为什么一定要进行连片改造呢?从老照片中还能看到当时的景象——农田长期荒废,杂草成片生长;有的农田被随意转租,甚至违规挖坑造塘;还有的外包给其他公司种植草皮,导致土地日渐变薄,窝棚、鸡棚随处可见……农田“零散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现象几乎充斥着整片土地。
这份土地的发展轨迹被一份由洪梅镇人大牵头的报告所改变。2019年,洪梅镇人大主动开展前期调研,多次组织人大代表会同10多个部门进行专题调研,整理形成了《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动洪梅镇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并就重塑环境、打造宜业宜居生态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
报告建议,要充分利用好本洲、蒗洲和钱公洲等地块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推动田园风光改造,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融合发展。
之后,该建议获得了洪梅镇委镇政府的采纳。经过进一步研究,洪屋涡村千亩高标准水稻田农业园建设被列入了洪梅镇拓展优化发展空间提升城市产业品质项目清单——这也是东莞水乡功能区首个连片稻田建设实施试点项目。
推动连片改造的难点在于:拆除乱搭乱建的窝棚常常会引发村民的不理解和抵触情绪。当地人大代表、村干部深入乡村角落、田间地头开展群众工作,人大代表受群众信任和支持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当遇到村民不理解时,我们更要细心对接、耐心引导,深入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莫达全说道。
面对项目支持率低、群众不理解的困境,洪梅镇人大建立了与洪屋涡村党委联动的工作机制,组织人大代表到从化艾米稻香小镇参观学习,开展实地参观交流活动,加深他们对项目推进的理解;发动人大代表会同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等,以分组包片、联系包户、派发“市民一封信”等方式,开展联系群众大走访活动。
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人大代表入户达60多次,联系群众700余人次,收集村民的诉求及对连片稻田项目建设的意见20多条;项目还组织了座谈会、推进会、茶话会等正式、非正式项目动员会10余次,参与人数超600人次,成功推动村民赞成率和村民代表赞成率均超过90%。
最终,该项目创新了连片整合举措,整治草皮种植、乱搭窝棚、撂荒闲置等情况,累计拆除田间窝棚搭建物297个,清退草皮1650亩,再投入2亿元经费开展土壤改良、水田垦造、水利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累计恢复耕地1920.9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正在逐步显现。
此外,作为全市首宗垦造水田项目,该项目还通过连片新增340亩水田指标,为东莞市解决了水田指标储备问题,以高水平占补平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造:美景与钱景
广丰香8号、莉香占、枣红糯……这些优质水稻叶姿披垂、长势繁茂、抽穗整齐,平均亩产在380公斤至400公斤之间。
今年上半年,金色水乡稻田项目的稻田种植面积达到1100余亩。村民的收益日益稳定,每亩能有2500元的收益。村民陈大叔感慨地说:“环境变好了,居住也更加舒适了。”
2021年起,项目一期完成连片整合后,如何盘活基本农田,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洪梅镇委提出,要统筹推动稻田连片改造,加快打造集农业生产、农田体验观光于一体的新型田园综合体。在此之后,现在实施的金色水乡稻田项目规划正式推出,对项目定位、远期规划、首开区规划及资金测算做了更加具体的谋划。
片区规划形成了全面的支撑态势,助力洪屋涡村走上发展之路。
洪梅镇通过镇村联动的方式统组农户土地,交由镇属公司统一规划种植,实现了退草还耕。2023年,当地共投入1200万元完成垦造水田340亩。
当地实行镇财政统一补贴、镇农林水务局统筹实施、村集体推进的农地统租模式,由镇财政按照每年2500元/亩、10年期的统租标准对连片稻田项目统租地块补贴租金,有效调动了种粮积极性,稳定了农民收入。
当地还通过镇属企业统筹土地,整体流转经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分散种植导致农田地块小、高效农机难以进入作业、难以精准化施肥用药等问题,实现了高端、高质、高效种植,加速了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百千万工程”,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2023年7月,东莞市2023年“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金色水乡稻田举办。东莞市人大常委会现场建议,洪梅镇要以金色水乡稻田项目为抓手,结合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建设理念,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发动代表以实际行动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厚植绿美成色,推动项目建设更符合民情、更能凝聚民心。
洪梅镇人大积极响应号召,找准绿美生态建设的切入点,把金色水乡稻田项目列为2023年重点监督项目,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实地视察、“回头看”,以“组合拳”形式跟踪项目进度。
2023年,该项目所在区域先后被划定为广东省东莞市洪梅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生产保护区、东莞市耕地保护集聚区等,被列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东莞市“美丽田园建设试点”、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10个子项目中首期重点项目,低效“巴掌田”蜕变成高产“连片田”,美丽田园化身美丽粮仓,良好的生态效益得到了省市的肯定。
今年,在项目协调会上,东莞市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李旭峰表示:“要坚持毫不放松稳粮保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洪梅镇十八届人大七次会议期间,东莞市人大代表、洪梅镇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月娥建议,关键要在强化群众共享生态资源开发增值收益、持续优化生态产品市场环境、积极构建生态产业政策有效传导机制上下功夫,切实把传统农业生产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基于此,洪梅镇依托项目田畔的洪屋涡水道,发挥水道的纽带作用,以市碧道建设为引领,完成了超20公里碧道的改造提升、近30公里碧道的绿化美化建设。
万米碧道的“线”串起了两岸文旅节点的“珠”,逐步激活周边的红色资源、新兴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将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金色水乡稻田公园、东莞党史学习教育中心、百年国漫馆等重要节点联通共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此外,项目还计划在沿线完善公共停车场、亲水平台等公共配套设施,打造集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一河两岸生态生活特色示范带。
如今,得益于项目一期建设,稻田主干道已铺设好混凝土路面,美丽田园成为了村民茶余饭后新的休闲散步好去处。
生长:多元与未来
“我家下系等待一个好美丽嘅日落!”在稻田里,当地80后青年黄振许带着镜头寻找稻田最佳看日落的地方。他给自己开了个视频号,名叫“东莞新一代农民许哥”,有空的时候就会发布自己拍摄的稻田视频,想尽各种办法为稻田进行推广。
像许哥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项目带动了更多灵活就业人士自发参与金色水乡稻田公园的宣传推广,全网吸引了近10000人关注,持续为项目引流。
除了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之外,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新业态也在农田中出现。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琳在视察该项目时提到:“要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多个调研组也先后到金色水乡稻田实地视察,多次表示:“项目建设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时收集群众意见,传达群众呼声,确保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市镇人大的有效参与,汇聚了党委、人大、政府、村集体、企业等多方合力,为金色水乡稻田项目的有力推进保驾护航,强化了美丽田园建设的要素支撑,多渠道推动乡村振兴。
当地还依托金色水乡稻田的场地特点举办丰收节活动,将稻田研学、亲子农事、项目展示、村民市集、乐购洪梅、电商直播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参加活动的莫女士说:“很开心能和小朋友一起扎稻草人,他们第一次体验到收割,非常兴奋。”据悉,洪梅镇丰收节暨乐购洪梅系列活动等多个农文旅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直接、间接带动了更多就业岗位。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周边居民到此休闲活动,逐渐衍生出夜间经济,周边绿道瞬间变成了“美食街”“小夜市”。金色水乡稻田公园建设已累计带动2000多人次就业,拉动各类消费80余万元。
项目还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新品种研发、新技术运用和减灾稳定增产的能力。未来,项目有望进一步借助农业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吸引农业科研人才、专家等入驻,为吸纳高素质人才引流。
目前,该项目还在加快推进营地公园、湿地公园、龙舟公园等配套建设,计划打造片区“生态客厅”,创造引才留才的有利条件,支撑片区产业发展。
村落现状与镇域发展的落差也在逐步缩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