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桥头,一直流传着“外婆买灯笼,外孙担灯笼”的说法。按照桥头当地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期间,外婆们都会提着月饼、柚子、玩具等礼品前往女儿家中,为外孙“送中秋”,以此来表达对晚辈的关爱和美好的祝福。而“阿婆灯笼”,则是这一习俗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元素。
9月3日恰逢农历八月初一,天刚破晓,桥头的外婆们就纷纷前往老街采购“送中秋”所需的物品。一时间,那些售卖灯笼、月饼、水果等商品的店铺,生意异常火爆。
正所谓“八月禾禄(柚子)月饼送中秋”。清晨时分,桥头老街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记者在现场看到,头戴凉帽的阿婆们在灯笼、月饼、水果等摊档之间来回走动,仔细挑选着各种各样的中秋礼品和灯笼。其中,用竹子制作的传统“阿婆灯笼”最受阿婆们的喜爱。买好灯笼后,阿婆们戴着凉帽,担着装满礼品的篮子急忙赶去女儿家“送中秋”,这也成了老街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送中秋”是东莞地区历史颇为悠久的传统习俗,对于家中有女儿出嫁的家庭而言,这不仅是一年当中重要的礼仪,更是增进亲情交流的重要时刻。外婆们精心准备的礼品十分多样,除了灯笼之外,还有月饼、柚子、香蕉、红柿等中秋食品,另外还有玩具和红包,这些都寄托着她们对外孙健康成长、学业有成的美好祝愿。
在“送中秋”习俗中,灯笼的挑选很有讲究。女子出嫁后的第一年“送中秋”被称为新中秋,此时如果购买灯笼,必须选择竹子制作的“阿婆灯笼”。小朋友们收到灯笼后,会在中秋节晚上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游耍碌”(也就是玩灯笼)。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这一习俗也在逐渐简化,但其所蕴含的亲情和祝福依然温暖着人们的心田。
来源:悦读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