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真真切切“上天啦”!洪梅的“太空枣红糯”已然迈入试验田阶段。春末夏初之际,正值水稻插秧的黄金时节。近日,在市农科中心的试验田里,来自洪梅的枣红糯种子,已化身绿意盈盈的秧苗,呈现出勃勃生机。
这可不是普通的枣红糯种子。两年前,它们搭乘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了5个月。返回地面后,经过太空诱变的枣红糯种子,历经近两年的地面培育选育,目前正在开展第3造优势变异株系选育工作。未来,它们将在洪梅及水乡地区推广应用,开启全新的生命征程。
为何要把枣红糯种子送到太空“出差”?“旅行”归来的枣红糯种子拥有何种神奇“能力”?什么样的种子才有资格踏上太空之旅?让我们一同探寻“太空种子”背后的故事。
航天科技,为种业注入“芯”动能
枣红糯是洪梅等水乡地区特有的糯稻品种,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它记载着独特的水乡文化,承载着水乡人民浓浓的乡愁。而且,枣红糯浑身都是宝,从根须秸秆到谷子都有用处,具有治疗风湿、祛湿驱寒、调理肠胃等功效,开发利用价值颇高。
然而,由于枣红糯连续种植多年,品种优势逐渐退化,生产短板日益凸显。比如稻杆高细容易倒伏,对稻瘟病病害较为敏感,产量偏低,同时还容易受到咸潮或台风等因素的影响。洪梅镇农技中心工作人员张春秀向记者透露,以近年来洪梅枣红糯的种植情况为例,连续多年遭受稻瘟病等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稻农的耕作和收成。
种业被誉为现代农业的“芯片”。为了进一步强化枣红糯种质资源的深度研发与选育提质工作,2023年上半年,市农科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中心展开合作,挑选了经洪梅镇农技中心提纯选育的第三代枣红糯种子,搭载神舟十六号飞船进行太空诱变与遗传改良。
航天育种,具备神奇“变异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被送往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如高真空、微重力、宇宙高能离子辐射等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这便是航天育种。
想要成为合格的“太空种子”,不仅要能够“上天”,更要能够“入地”。从宇宙归来的种子还需要在地面进行繁育,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检测,进行多轮的筛选和鉴定。2024年,市农科中心对经太空诱变的枣红糯种子开展地面培育选育工程,目前正在进行第3造优势变异株系选育工作。
洪梅镇农技中心副主任林仰孝介绍,经过一系列地面培育选育工作,获得的枣红糯新品种往往会拥有相较于原先品种更为出色的特质,具有成活率高、突变幅度较大、稳定性较强、育种周期较短等特点。应用推广后,将极大地有利于枣红糯的耕种和收成。
“天选之种”是这样培育而成的
为何来自洪梅的枣红糯种子能够飞上太空呢?在经历太空的“考验”之前,种子筛选是航天育种的首要步骤。在航天工程系统中,载荷容量十分珍贵,因此,被选中的种子不仅需要遗传性稳定,还需要综合性状良好。这些活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更适合在新环境下,以良好的状态开启漫长的太空之旅。
为了深入实施农业种业发展战略,大力贯彻农业“芯片”计划,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保育研发与应用,近年来,洪梅镇致力于枣红糯的提质改良保育工作,以解决洪梅稻农多年来面临的突出农业生产难题,努力破解枣红糯品种特性的缺陷,提升枣红糯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自2022年起,洪梅镇利用2年时间开展枣红糯提纯复壮试验,全力推进水乡特色稻种枣红糯的品质提升,致力于提高枣红糯种植的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历经10多轮室内外对比择优筛选,选育出了纯度高、饱满度与健壮度良好的第三代枣红糯良种,为成功入选航天育种实验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好种业保护与品牌建设“组合拳”
为了推进枣红糯种植的标准化、集约化与规模化,洪梅镇结合前2年的提纯复壮试验,自2023年以来,积极筹备推进东莞市地方标准立项计划。按照具体实际与相关要求,投入人力物力,形成了《枣红糯栽培技术规程》草案,并积极向市有关部门提出枣红糯地方标准立项申请。目前,相关申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落实中。
为了推进枣红糯产业链条的延展与品牌建设,2024年,洪梅镇开展了枣红糯种植技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提供枣红糯提纯试验相关的图片信息资料,配合开展田间素材拍摄、评审前准备以及参与评审等工作。近日,枣红糯种植技艺已正式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推进枣红糯的保育及品牌创建增添了动力。
接下来,洪梅镇将持续实施种业“芯片”计划,全面推进特色种质资源枣红糯的保护与品牌建设。通过“品种扩繁保育、标准化技术推广以及产业化品牌培育”三大工程,建设枣红糯资源全链条保护体系,实现枣红糯品质提升、技术突破以及品牌建造的目标,推进“百千万工程”与农字产业振兴,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增产、增收、提质、增效,让水乡种业“芯片”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乡村振兴提供特色发展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