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的碧螺春茶叶,在技艺娴熟的师傅手中,经历400摄氏度高温杀青、降温、揉捻、搓团、搓团显毫等一系列工序,逐渐变得干燥卷曲……
为迎接5月21日国际茶日的到来,第六届“美美与共”云茶会日前于杭州盛大举行。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借助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广大观众详细解说并展示制茶技艺。炒茶师傅们更是徒手在滚烫的上百度高温锅中翻炒茶叶,这一精彩场景让观众对我国传统茶文化增添了更多了解与敬意。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更凭借茶技、茶诗、茶艺、茶俗等多种载体,成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社会观和生态智慧。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专业茶艺师们为来宾精心展示了温杯烫壶、投茶、醒茶、冲泡、出汤分茶等专业茶艺步骤。来宾们在品味河红茶、西湖龙井茶、恩施玉露等不同茶品美妙滋味的同时,还欣赏到了优雅的茶艺表演。
“我学习茶艺已有十几年了,从小就在茶园里成长。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必须做好传承工作。”茶艺师闫秀珂这样说道。
在云端,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视频连线,纷纷展示传统制茶技艺。江西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虞军演示河红茶制作技艺,其中包括直揉、重揉、复揉等环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施跃文、韦洁群、石濡菲分别展示加工洞庭碧螺春、六堡茶的精湛匠心工艺。
茶,既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又融合了先进的科技元素。
在现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布了新专著《中国茶树品种资源志》。该书共分为三卷,系统地梳理了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普查和育种的成果与发展情况。书中图文并茂地收录了全国298个登记品种、186个授权新品种,以及150份野生、珍稀资源,能够直接服务于茶农的品种选用、企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科研攻关等工作。
“这套书系统总结了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现状,为茶树育种、新茶园建设的品种选择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该书主编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陈亮表示。
本届云茶会以“茶和世界 共品共享”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联动全球百余个分会场,汇聚了全球茶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以及国际友人。大家共同展现了茶文化的多样魅力与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了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美美与共”云茶会由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