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了新一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公告。此次面向产业需求和生产急需,登记推出了1254个特色品种,同时撤销了313个存在“仿种子”问题的品种。农业农村部持续健全“服务生产、引导创新、有进有出”的品种登记动态管理机制,以此加快推动品种的更新换代。
为了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全国登记品种目前已覆盖特色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果树、茶树及橡胶树等七大类29种作物。本批登记品种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注重保障生产急需。聚焦于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对品种的需求,新推出了一批优质高产的油菜品种。其中,短生育期冬油菜(全生育期在180天以内)品种有7个,高油(含油量≥48%)品种有37个,目前累计登记的高油品种占比达到了23%。二是注重面向产业需求。此次登记的品种涉及25种作物,包含加工型马铃薯、酿造用高粱、高油酸花生、水果黄瓜、鲜食番茄、专用辣椒、礼品(小)西瓜、网纹甜瓜、酿酒葡萄等78种特色品种类型。三是注重突出育种创新。在本次登记的品种中,国内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占比高达98%,其中企业选育品种占比为54%,蔬菜品种占到六成以上,且多分布在山东、河南、北京等蔬菜育种和生产优势区。
同时,按照中央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的部署,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仿种子”专项整治工作。所谓“仿种子”,指的是对某个品种或亲本进行简单修饰、模仿改良而成的品种。这类品种与原品种没有显著区别,甚至可能存在盗用他人亲本,仿冒、套用他人品种的情况,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种业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此前,农业农村部已陆续发布了七批撤销登记品种公告,本次撤销了番茄、辣椒、结球甘蓝等“仿种子”品种313个。目前,“仿种子”清理工作已转入常态化,持续维护和保护自主创新、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断增强育种单位和企业加大品种研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据悉,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扩大“仿种子”清理范围,加强对登记品种的跟踪评价和鉴评推介,加快优质特色品种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快修订品种登记办法,强化DNA指纹应用,严格品种登记审查,从源头上防止“仿种子”现象的出现,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良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