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酷热的盛夏时节,东莞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番“热闹”的景象。根据广东省动态巡田APP的数据显示,东莞市6月份的巡田率高达92%,累计巡田时长达到2168小时,巡田里程多达19567公里,巡田次数和巡田距离等各项指标在全省均名列前茅。
这样良好局面的形成,得益于东莞在推动田长制方面所迈出的坚实“步伐”。近日,南方+从东莞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目前,一个由市、镇、村和网格田长共同构成的“3 + 1”田长架构已全面搭建完成。2457名田长与1515个网格实现“人田对应”,能够进行精准监管。同时,215个田长制公示牌以及4125个“东莞良田”界桩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洪梅、厚街等地的一批良田公园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东莞良田”的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
“3+1”田长制促“田长治”
自全省田长制启动以来,东莞迅速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田长制领导小组,并印发了《东莞市田长制工作实施方案》。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在会议上签订了田长制责任状,这如同吹响了全市共同守护良田的“集结号”。从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召开的耕地保护相关政策学习会议,到多场针对基层田长的培训活动,东莞不断筑牢思想防线,有力推动各级田长切实落实巡田任务。
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依托《关于全面落实田长制部署扎实做好2024年度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和2024年度耕地保护任务清单的通知》等文件,东莞清晰地规划了“路线图”,统一明确了各镇街(园区)在田长制建设、耕地恢复、违法整治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并且统一了耕地恢复立项、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的标准,有效促进了耕地的集中连片,提升了耕地保护的质量。
为了进一步强化“东莞良田”的品牌效应,东莞打造了统一规格样式的田长制公示牌和“东莞良田”界桩,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
集聚保护,寸土必“珍”
在守好“责任田”的背后,体现出的是东莞严守耕地红线的坚定承诺与决心。
由于东莞市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存在分散零碎的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东莞编制并实施了东莞市耕地保护专项规划,旨在引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实现集中布局、集中保护。
东莞还出台了《东莞市耕地保护集聚区建设工作方案(2023 – 2025年)》,划定了25.8万亩的耕地保护集聚区。以集聚区作为空间的“总笼子”,东莞结合耕地总量管控、耕地“进出平衡”等要求,对布局进行优化,腾挪土地空间,将曾经零散分布的土地逐步建设成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现代高效农田,实现了耕地的集中连片布局,有效提高了耕地保护的质量。
与此同时,结合全市耕地整备计划,东莞提前谋划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积极落实耕地恢复工作,确保拟补划地块在数量和质量上符合要求,为未来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实现连片管护奠定坚实基础。
良田公园竖起“东莞品牌”
在东莞,耕地保护并非一项孤立的任务,而是一场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曲”。
结合“百千万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护集聚区建设等工作,东莞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整治环境、提升配套等一系列举措,打造了一批300亩、500亩、1000亩不同规模的良田公园,为群众提供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集农业集聚、都市休闲、生态宜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打卡点”。
洪梅镇的金色水乡稻田公园,就是东莞良田公园的一个典型样本。在这里,传统稻田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创新采用“稻田 + 农业 + 商业”的发展模式,正逐步转变为一个集农业生产、生态融合、观光体验、研学科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共生农业公园。从最初的连片种植到稻田公园项目的开发,再到成为省市示范平台,金色水乡稻田公园以其独特的示范效应,引领着耕地保护的新潮流。
而在厚街镇双岗社区,千亩良田项目以耕地恢复为基础,打造了连片耕地集聚区。该项目将耕地恢复与农业运营紧密结合,依托现代化农业技术,实现了高效益作物的轮种。同时,将田园野趣与都市休闲娱乐相结合,在轮种期间种植油菜花和格桑花,并举办油菜花文化节。在这里,“农创 + 乡创 + 创业 + 乐业”的众创田园梦想得以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活品质提升实现了有机共融。
来源:南方+